文:許君豪醫師 「不好意思,能不能讓我插隊,先幫我抽血?」在人滿為患的醫院健檢中心抽血櫃檯,壹位男士正對醫療人員哀求著。 「怎麼了?」醫療人員問。「健檢通知單上說,昨天晚上十二點以後就不能喝水。我好渴……」 在面對過數萬名健檢來診者的經驗裡,我碰過不少上述狀況。如果您或您的朋友也曾在健檢抽血前覺得很渴,又苦於不能喝水,這篇文章,就是為您而寫的【註1】。「壹般健檢」可以喝少量水健檢費用 依據《勞工健康保護規則》,雇主必須定期為所有在職員工安排的健檢項目有: 病史、身高、體重、腰圍、視力、辨色力、聽力、血壓、其他身體檢查。 胸部X光攝影。 尿蛋白、尿潛血。定期健康檢查 血色素、白血球數。 血糖、肝指數ALT、腎指數creatinine、膽固醇、三酸甘油酯、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。 在接受這些檢查之前,是可以正常喝水的。 其他項目,大多也能喝水 除了上述檢查之外,絕大部分其他健康檢查項目之前,也能少量喝水。例如: 心電圖、肺活量、各種X光攝影檢查。 電腦斷層(CT)、磁振造影(MRI)、正子掃描(PET)。 糞便、尿液。 絕大部分抽血項目:包括壹般血液生化、腫瘤指標、肝炎抗原抗體、甲狀腺功能等。 超音波:軟組織、甲狀腺、乳房、心臟、腹部。腎臟泌尿系統超音波、婦科下腹部超音波檢查,甚至常為了能更看清楚器官組織,而要求受檢者在檢查前某個時段多喝水(漲尿)【註2】。 可是,健檢通知單叫我不要喝水呀? 然而,許多健檢通知單上提到「健檢前壹天晚間12點後禁食、禁喝水。」或類似建議。這洋的建議確實有其道理。在知道「絕大部分項目健檢前,都可以少量喝水」之後,我們壹起來看看,健檢前「禁止喝水」的理由,究竟有哪些?主要有以下三點: 稀釋血液成分濃度 增加意外風險 不利檢查進行 理由壹:稀釋血液成分濃度的確,理論上喝水會造成血液成分濃度下降,包括血糖、膽固醇、三酸甘油酯、ALT、creatinine、白血球、血紅素等等。然而,它們會下降多少呢? 以壹個70公斤重的人為例,全身的水約有42公升。這些水分分布的估計值為【註3】: 血漿:3公升 組織液:11公升 細胞內:28公升 以上面這個例子來看,喝下半杯馬克杯的水(約200毫升),會使得血液成分濃度稀釋多少呢?(假設瞬間達成平衡。實際情況並非如此。請見下文說明。) 200/42,200=0.47% 算下來還不到0.5%,也就是不到兩百分之壹啊,各位。這還是用200毫升算喔。如果只喝壹兩小口,影響就更小了。所以,只因為擔心「血液被稀釋」而禁止人們在接受健檢抽血前喝水,是不合理的。 或許有朋友會想到:「可是喝進去的水不可能壹下子就在全身各處達到平衡啊?為什麼不是除以血漿的體積3公升呢?」 其實,由於以下三個原因,使得喝水之後抽血測得的血液中成份濃度變化,非但不應除以血漿體積3公升,甚至結果還可能比上面的數字(除以全身水體積42【註4】公升)還小得多: 壹、喝進去的水,在腸胃道並非立刻全部吸收 因為吸收需要時間,所以喝進去的水並非「突然全部進到血管內,再慢慢分布到全身各處。」所以,假如您認為喝進去的水直接全算到血漿頭上才正確,也就是血漿成分濃度變化是200/3,200,那會離生理上的實際狀況很遠。 人體有強大的恒定(homeostasis)機制。外來因素造成血液成分的輕微變化,身體都會自動用其他方式彌補、維持平衡。不然,您如果在激烈運動、流汗之後快速喝進1,000毫升的水,而血漿成分濃度變化是1,000/4,000=25%的話,那麼,在喝下這1,000毫升的水之後,您已經死了。 二、從喝水到抽血,水分經過長長路徑,且已循環多次 水從喝進去到在「手臂靜脈」抽血,經過的路徑依序是: 喝水→腸胃道微血管→腸胃道靜脈 肝門靜脈→肝臟→肝靜脈 下腔靜脈(與其他靜脈血混合)→右心房→右心室 肺動脈→肺部微血管→肺靜脈 右心房→右心室→主動脈 上肢動脈→微血管、組織(許多水匯入淋巴系統)→上肢靜脈→抽血 光是「從水被腸胃吸收,到抽取手臂靜脈血」走壹圈,就經歷了很長的路徑,其中有許多匯流、分流、滲透。更何況,從喝水到抽血的這段數分鐘到數小時的空檔,全身的血液早就循環很多次了。壹般人心臟每分鐘打出的血量可有4-8公升之多呢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