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7-09-05/190728498.html"
出伏入秋,雨水還沒有退意,俗話說一陣秋雨一陣涼,那么古人遇到雨天時出行都有哪些雨具?身披的有“袯襫”“油衣”,頭戴的有“斗笠”“油帽”,腳穿的有“油靴”“油鞋”……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。 蓑衣 蓑衣最開始叫袯襫(bsh),是中國古人較早使用的原始雨衣。《國語齊語》里提到:“脫衣就功,首戴茅蒲,身衣袯襫,沾體涂足,暴其發膚,盡其四肢之敏,以從事于田野。”這是齊國農民遇雨天做農活時的裝束,從所述來看,袯襫的防雨效果似乎不是太理想,農民雖然身著袯襫,但身體還是被雨水打濕了。 袯襫后來被統稱為蓑衣,李時珍《本草綱目服器部》里說得更具體:“蓑草結衣,御雨之具。”當時的蓑衣多是用龍須草編制的,其質量和防雨效果都不是很好。 明王圻《三才圖繪》中標準制式的蓑與笠 后來,蓑衣的制作更加細致講究,做法和材料也更加多樣,比如用一種柔軟防水的草編制而成的雨衣,被稱為玉針蓑。所謂“玉針”其實是指莎草,有的也用藺草、白玉草編制蓑衣。 油衣 在古代,達官貴人穿的雨衣并不是用植物來制作的,而是用絹絲,外涂油脂,所以被稱為“油衣”,也可涂刷桐油,甚至油漆。油衣避水性好,與現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。 《大清會典》中高級雨衣“雨裳”款式插圖 隨著時間的推移,油衣慢慢在民間普及,已是日雜店常銷貨。張子秋《都門竹枝詞》稱:“雨衣油紙家家賣,但看招牌只一家。你也竇家我也竇......”因為竇氏油衣好賣,出現很多冒牌油衣,當時不少商家都打出竇家招牌。 在紙張發明以后,古人制作油衣的材料發生變化,開始選用成本低、防水效果好的油紙。隨著國外塑料雨衣進入中國并成時髦貨,老式油衣漸漸退出了中國人的生活。 笠 古人穿的雨衣沒有帽子,所以雨天出行還要戴笠,笠是古人使用最廣的遮雨帽。蒲松齡《日用俗字莊農章》稱:“蒲笠蓑衣防備雨。”笠又稱笠帽,形狀有方有圓。材料與制作蓑衣的材料差不多,用草編織的叫“草笠”,用蒲葵編的叫“蒲笠”,另外還有“竹笠”、“棕笠”、“藤笠”、“氈笠”等,都因制作材料得名。 笠是晴雨兩用帽,遮陽用的叫“涼笠”,防雨則稱“雨笠”。中國人雨天戴笠,其年代與穿蓑衣一樣久遠。 戴笠是古代農夫、漁夫、樵夫這類勞動者的形象,但在唐朝,不少文人逸士也喜歡戴笠,并視其為超塵脫俗的“雅服”。 油靴 古人雨天出行除了身上披的、頭上戴的,腳上還要有穿的,稱為“油靴”。《都城紀勝諸行》中便提到當年都城臨安街頭有賣油靴的商鋪:“都下市肆,名家馳譽者……彭家油靴、南瓦宣家臺衣、張家圓子、候潮門顧四笛、大瓦子丘家篳篥之類。” 油靴也稱“油膀靴”,這種靴子一般不直接穿在腳上,功能相當于鞋套,分有筒和無筒兩種款式,有筒稱為“油靴”,無筒稱“油鞋”:用木片做底,木底釘釘子以防滑。靴面用細絹制作,外面涂上桐油或蠟。 如今我們用的雨具正是由古代人發明的雨具演變而來,有了古代人的智慧才能有今日現代生活的便利,能在下雨時不被淋濕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,不知未來的科技能否讓雨具變得更便利呢?(責任編輯:HN666)
關鍵字標籤:機車族必備輕量雨衣-天龍牌雨衣
|